为深化学科建设、促进跨领域学术交流,理学院于6月22日至7月3日举办系列学术活动,特邀天津师范大学吴立宝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肖磊峰博士、美国内华达大学和湘潭大学李继春教授、南昌大学汪祥教授及湖南师范大学朱全新教授作专题报告。
聚焦教育研究:方法论与实践创新
6月22日,吴立宝教授在《数学教育研究选题及成果表达》报告中,系统构建“八维选题框架”:从政策解读(如“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学术会议热点追踪,到核心期刊选题分析(《课程·教材·教法》)、微观数学教学实践研究(APOS理论应用),为师生提供从问题发现到成果发表的完整路径,并提出“问题化—聚焦化—学术化”三阶研究范式,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

6月23-24日,肖磊峰博士为师生讲授了《聚焦教育研究前沿、拓展学术思维边界》短期课程,通过PISA数据库案例教学,详解多水平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肖博士以 “如何利用国际大规模教育数据库做教育研究:以 PISA 为例,多水平分析工作坊理论介绍” 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个国际大规模教育数据库,并指出了其重要性与应用价值。结合 PISA 项目的丰富案例,详细阐述了多水平分析工作坊的理论基础,帮助师生们理解如何从海量教育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教育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肖博士专业且生动的讲解,让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场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

交叉学科突破:从理论到应用
6月27日,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和湘潭大学的李继春教授以及南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的汪祥教授在文友楼314分别作了题为“隐身装置与石墨烯的麦克斯韦方程分析与仿真”和“利用缩放技术求解非单项式基底表示的二次特征值问题”的学术报告。李教授通过隐身装置与石墨烯的麦克斯韦方程仿真,展示数学建模如何推动新型材料研发;汪教授介绍了二次特征值问题(QEP)及其在控制理论、结构力学和量子力学等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性,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利用缩放技术解决非单项式基底表示的QEP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该方法在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的优势,并提出非单项式基底二次特征值问题的缩放求解技术,为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提供新思路。两场报告生动诠释了“数学为基,赋能科技”的学科价值。


7月3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朱全新教授在文友楼314作了题为《Recent advances and related topics on the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s》的学术报告。朱全新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随机微分方程的核心理论,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结合物理学、金融工程等多领域的实际案例,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随机微分方程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在讲解过程中,朱教授重点分享了随机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团队在相关问题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独特研究方法。

此次系列学术报告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不仅让师生们接触到了数学领域的前沿动态,也为大家提供了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聆听报告,不仅加深了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更激发了进一步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邀请更多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努力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
写稿人:沈霞 伍亚魁 审稿人:余荣忠